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教学论文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让语文教学走向真精彩

让语文教学走向真精彩

作者:佚名 来源:网络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2日  字体:

  

让语文教学走向真精彩

江苏省海门市王浩中心小学   唐  敏

 邮编:226145   电话:0513—2083036

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,面对简直完美无缺的一节课,一位教育专家却提出“这堂课的缺点就是它的没有缺点”。初听也许会觉得有些不合逻辑,但细细想来却是很有道理。是啊,表面滴水不漏、热闹非凡的教学活动不是精彩,在家只引领下自主构建、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、以动态生产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才是真精彩!那么,如何才能让学生享受课堂、享受语文,让语文教学走向真正的精彩呢?笔者就以几个案例为引子,来谈谈个人的见解吧!

一、人文关怀  孕育互动

[案例]六年级《夹竹桃》

师:你如何理解夹竹桃的“韧性”的呢?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,拿出笔,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。

(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。)

师: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。

生1:我从“在和煦的春风里,在夏日的暴雨里……无日不迎风吐艳”这句话,感受到了夹竹桃的坚强。因此,我把“韧性”理解为坚强、顽强。

生2:我从“在和煦的春风里,在夏日的暴雨里,在深秋的清冷里”、“无日不迎风吐艳”、“从春天一直到秋天,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,无不奉陪”读出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。因而我把“韧性”理解为持之以恒。

生3:读了“一朵花败了,又开出一朵,一嘟噜花黄了,又长出一嘟噜”,我感受到了夹竹桃那顽强的生命力,因而我把“韧性”理解为顽强的生命力。

生4:“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,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”让我觉得夹竹桃是默默无闻的为人类作出贡献的,所以,我把“韧性”理解为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。

生5:大家看到“然而”这个词了吗?“然而”表示转折,在这里表示夹竹桃与其它的花都不同,它不像百花那样争春,也不像它们那样花期短暂,所以我的理解是“与众不同”。

……  ……

师:悄悄的,一声不响的,从春天一直到秋天,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,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,它始终如一。它的坚强、它的持之以恒、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,使我们想起了很多……

生1:我想到了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,他就是像夹竹桃一样默默的奉献着。

生2:我想起了每天清晨打扫卫生的清洁工,一年四季,他总是迎着朝阳用双手打扮着世界。

生3:我回想起了以前学过的《天游峰的扫路人》,那一级级清清爽爽的台阶和老人那爽朗的笑声至今还回响在我耳畔。

生4:我想到了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的青青草。

……  ……

[感悟]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,无论是讲读教学中的课文分析,还是作文教学中指导与评讲,都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形式方面,而忽略了语言所传达的信息、情感。因而就出现了在课堂上老师喋喋不休于课文写了些什么、是怎样写的之类的繁琐的分析,而学生却很少阅读课文,即使阅读课文也是为了回答老师的分析提问,结果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,却读得味同嚼蜡。

因此,在语文课堂里,对于学生的学习,教者更应关注的是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,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,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,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,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,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,从而搭建师生互动的舞台。

[小策略]

1、倡导个性化阅读

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,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,由于学生知识背景、生活经历、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,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,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。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,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悟,发掘学生的灵气,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。

2、开发人文因素

语文教学最大特性是人文性,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,无不富于人文精神,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。语文学习只有同学生的个人知识、直接经验、生活实践链接起来,发掘童心,寻找童趣,把一个个抽象的语言符号,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可感的图像,学习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实践经验的内容,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。因此,在语文课中,教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,实现心灵的沟通、思想的碰撞、情操的陶冶。从而引导学生由语文课堂的小范围走向社会的大环境,由有限的语文学习空间走向无限的语文实践天地,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加广博而富有内涵。

3、运用激情语言

课堂中,教师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语言,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诗意的环境,学生们在这个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氛围里,进行着真实而精彩的体验。在评价过程中,教师富有人文性的语言,更是使学生们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,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。

二、追求真实  促进生成

[案例]六年级《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》

师:现在,谁用三言两语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?

[无人举手]

师:确实,把这么长的一篇文章用三言两语概括出来也不容易,这样,自己再轻声地读读课文,同桌也可以讨论讨论。

[生快速读课文,并同桌讨论。]

师:哪个同学试试?

[5、6个学生举手了。师指一人回答。]

生1:(非常罗嗦的说了一通。)

师:记得老师的要求吗?

生:三言两语。

师:那哪个同学再试试?

[生面露难色]

师:感觉困难了?别急,老师教你们一招。看这篇文章属于写什么的文章?

[生齐答:写事。]

师:像写事的文章我们就可以用“六要素归纳法”来概括中心思想。哪六要素呢?——时间、地点、人物,事情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。现在,请大家再来试试,看老师这一招行不行。

[生再次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。]

[再次指名说。](这名学生简练而准确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。)

……  ……

[感悟]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说“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、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,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,不是为了观赏”。是啊,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。语文教学要生活化,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,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,要体会语言的真意,要让学生真情流露,老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真知。语文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,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。

[小提醒]

1、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

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真实的学生,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,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。在学习过程中,学生的学习也许超出你的预设、也许滞后于你的预设,真实的课堂就应该及时调整教学,而不能死抱着教案一成不变,置学生的疑问而不顾,照着课前设计的轨道走下去,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命的灵性的。我们的每一节课里,都应该听到学生“拔节”的声音,那是最美的声音。

2、呈现真实的学习结果

真实的课堂不能成为精彩结果的呈现、优秀学生的表演。有不少的语文课堂,尤其是公开课,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精彩,因此就放弃了真实的学习结果。课堂中,少数优等生成了演员,而大部分学生被剥夺了思维与展现、交流的机会而成了观众,更有甚者,有些课前还进行了精心排练。这样的课堂不仅失去了生成的机会,也失去了生命的魅力。因此,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在什么时候,都应该真实展现学生的学习结果,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。

三、捕捉瞬间  创造精彩

[案例]

那天中午,照例是自由阅读时间,学生们都在看书,我跟平时一样也拿了本书在一边看着,那天我看的是《朱自清散文集》。

正在大家看得都入迷时,一位学生跑到我身边问我看的什么,我随口应了一句——“《背影》”。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,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:

“背影?背影有什么好写的?”

“我们写正面都觉得写不生动,他写背影?”

“老师,读给我们听听吧!”

于是,我便声情并茂的朗读了朱自清的《背影》。(那段时间,我母亲摔跤导致腰椎粉碎性、压缩性骨折,而我们做儿女的却因为都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,所有家庭琐事以及照顾母亲的重担便都落在了父亲身上。)读了以后,我被感动了,没有等孩子们说什么,便深情的述说起来:“是的,平时我们也许都关注母爱,却很少有人注意到父爱,我也一样。从前,父亲在我眼里是内向的又粗枝大叶的,他从来没有温馨的话语、亲密的举动,他总是一个人默默的干活,因此我们总是更依恋母亲;现在,每当我们一家过去,便和母亲凑在一起谈工作、谈孩子、谈家庭琐事,而父亲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准备着午餐,忙完后便是轻轻地逗孩子们玩。可是,这一次母亲卧病在床,父亲忙里忙外,还要给母亲喂饭、擦身子,甚至大小便,而我们去时他却还是那样默默地为我们做好一切。这时,我发现了,发现了一向被我忘却的那静静的父爱!同学们,其实,在我们身边洋溢着真情真爱,只是总被我们忽略。”说完,我已是泪眼婆娑,教室里一下子沉默了。

第二天,我收到了40篇日记(共40个学生),文章里孩子们用纤细、真挚的笔触通过一件件总被我们忽视的平常小事,展现了人间真爱——母爱、父爱、师爱、邻里情、同学情……我一下子感动了,这一篇篇文章再也不是胡编乱造了,这是心灵之语。

……  ……

[感悟]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,总是闪动着无数隐隐的光彩,有时是一句话、有时是一个动作、有时是一种情感……此时,也许教师的一个疏忽,精彩便从身边溜走了;也许老师适时的一伸手,便抓住了一片云彩。

[小建议]

1、学会倾听

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、学生与学生、学生与书本的多边对话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会有许多“亮点”如流星闪现。这时,教师应该学会倾听,适时的捕捉学生个性化的感受、独特的体验或是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思想,这样,就不仅能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对话、自然互动,促使学生深入探究,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。

2、把握契机

学生的学习生活中,常常涌动着各种感动。这些真实的情感就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,是“生命质量”的价值体现。此时,如果教师善于体验学生的感动,善于捕捉这种充满生命律动的教育契机,抓住这种鲜活的“现场”施教,作入情入境的引导,激活学生已有经验,形成多种“共鸣”。这样,就能产生一节最有生命活力的好课。

总的说来,新的语文教学,应如叶澜教授所强调的那样,“真正做到语文课在师生互动中生成,极富动态性。”这样的课,才是真精彩!

 
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:pepxiaoyu.cn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jiaoxuelunwen_508_11544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